省级试点!8万平方米校园智能建造进行时
在南部新城核心区西侧,富华路两侧教育配套项目正加速成型。作为江苏省智能建造试点,该项目深度融合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以科技创新推动工程建设提质增效,目前已完成主体结构验收,进入装饰装修阶段,计划今年基本完工。这座总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的校园建设内容主要为幼儿园和中小学不仅承载着区域教育配套升级的期待也成了展示智能建造技术的鲜活样本工业化技术应用
工厂预制+现场拼装,施工更高效
项目建设中推行工业化施工模式,使用了预制叠合板、ALC墙板、钢筋桁架楼承板等装配式构件。这些构件都在工厂里标准化生产,运到现场后直接拼装,减少现场湿作业的同时,还提高了施工效率与质量稳定性在学校教学楼之间的连廊建设中,工业化优势更为凸显。“连廊采用钢结构预制构件,从设计到生产均在工厂完成,现场只需精准吊装。”南部新城智慧新城公司项目负责人介绍。考虑到单次吊装构件重量不超29吨,项目团队提前规划,最终采用双车吊协同作业,顺利完成吊装。“预制构件+精准吊装的模式,降低了现场施工难度,大幅提升了施工效率。”项目负责人说。信息化技术赋能
全流程+特色化BIM应用,管控更精准
项目团队利用BIM建模软件,从决策、设计、招标、施工到后续的竣工、运维,全阶段实现“一模到底”。“在施工前,我们就借助BIM模型对施工图纸进行了多轮前置审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避免了后期返工。”项目负责人补充道,针对地下室空间复杂的特点,团队还通过BIM梳理机电管线走向,提前分析管线排布是否合理,为后续地下室施工提供参考。BIM技术的特色化应用,还提前为校园未来运维“排兵布阵”。“学校建成后,上下学高峰期肯定车流量大,地库出入口规划是否合理尤为重要。”项目负责人介绍,团队提前用BIM搭建三维模型,模拟不同时段车辆进出地库的路线,包括车辆行驶方向、出入口分配方案,甚至细化到转弯半径是否足够。
经过多次模拟优化,最终确定的交通组织方案,能最大程度减少高峰期出口拥堵。“除了用BIM来做设计或管线碰撞检查,我们更看重技术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让校园未来的运营更顺畅。”项目负责人说。智能化技术提质
设备升级+平台管控,建造更智慧
在项目施工现场,两座配备“智慧大脑”的升降机正有序运转。智能升降机底部装有楼层识别传感器,舱内设有光幕智能控制系统,能自动识别楼层、检测人员货物位置,若出现超载还会自动报警,确认无遮挡、无超载且防护门关闭严密后才会启动。除了智能设备,项目还将引入更多“智能帮手”。“后续地库施工时,我们会用地坪研磨机器人和墙面腻子喷涂机器人;到了室内装饰阶段,地砖铺贴机器人也会进场。” 施工单位中建五局现场负责人介绍,智能机器人的引入将进一步提升作业标准化水平。在管理层面,项目构建了三级智能建造管理CIM平台体系,让智慧管控覆盖施工全流程。一级平台采用南部新城“智慧施工项目管理平台”,呈现项目概况、进度、质量等信息;二级平台运用中建五局智慧工地系统,实现设备联动、多方协同;三级平台则是项目自主研发的CIM系统,涵盖人员管理、隐患排查、扬尘管控等八大板块,实现精细化管理。
上一页
上一页